“黑臭河”扭转为“网红打卡点”
据了解,2023年底,东莞环委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征集,选树了一批先进典型和优秀案例,探索构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模式经验,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本次共报送52个建设项目,评选出10个“十佳”案例、10个优秀案例。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发展、居民集聚,大量污水排入,每天约5000立方米污水进入黄沙河同沙段,成为东莞上榜‘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10条黑臭水体之一。”黄顺东介绍,河道散发恶臭,河水黏稠如墨汁,昔日水清鱼欢、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不复存在,周边居民也“退避三舍”。
黄沙河同沙段整治前。受访者供图
2015年10月开始,黄沙河东城段河道整治工程正式启动。工程总投资约4.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堤防工程、清淤及淤泥处置工程、截污工程、生态景观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等。为消除河道黑臭,该工程将两岸污水100%截流,污水引流进市政污水管网中。此外,清理河道过多的淤泥,提高泄洪能力,使堤防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通过系统化整治,黄沙河同沙段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河涌水质已于2018年12月达到消除黑臭标准,水质持续稳定达到消除黑臭标准。
如今,沿两岸还有休闲步道、净水花园、亲水栈道、健身小场地、风驰电掣跑道、活力酷跑园、集装箱服务建筑、休闲花园、雨水游戏园、紫藤艺廊、雨水艺术花园、创智玻璃桥、创彩篮球场、社区生态创客园等景观节点,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娱乐去处。结合水质提升,东莞透水混凝土厂家讲述黄沙河东莞段成功打造全市首个海绵城市景观,现已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点”,成为东莞“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典型。
路面、河岸可“呼吸”,渗水又透气
同时,黄沙河东城段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以“防洪标准提升、生态河岸景观、城市排涝控制、水质改善”目标为导向,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渗、滞、蓄、净、用、排”于一体的雨水排涝系统。在设计定位上立足于贯彻生态优先、就近便利、点线结合、局部拓展的四个原则、展现美丽乡村、传统文化、休闲运动、环境科普、景观桥这五个元素,将黄沙河沿岸建设成为集生态、休闲、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城市近郊滨水生态廊道。
黄沙河同沙段整治后。受访者供图
据东莞透水混凝土厂家介绍,黄沙河东城段河岸改造还充分遵循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构筑、场地、道路、绿地、水域等生态系统对水的吸纳、蓄渗、缓释,实现城市人工环境适应自然变化的“弹性”,结合景观手法,展示海绵城市水环境改造技术。
“岸边的路面铺设了可透水的混凝土砖,下面还有透水基层、透气底基层,下雨天走在路上也不积水,还可以让水净化。”黄顺东介绍,河堤则采用了“方形中孔砖”,可稳固河堤,同时让河堤也“透气”,便于水生植物蔓爬在河岸。
另外,绿化带内设置多孔雨水收集管,收集管四周采用碎石包围,碎石面铺设透水土工布,透水土工布上回填绿化种植土,种植土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黄顺东介绍,同时,在道路立道牙每隔20米设置宽50厘米缺口,缺口处回填碎石,确保路面水流入绿化带内,多余的雨水由绿化土渗透至雨水收集管,以达到排水目的。雨水花园系统则通过收集路面及周围地面的雨水经斜坡滞留带流入生态草沟,经净化后流入蓄水池用于景观灌溉,起到调蓄雨水、水循环利用等作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财政管理监督,把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内需、培育发展新动能、防范化解风险等结合起来,有力促进我国经济运行向好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支持经营主体纾困发展。年初及早明确延续和优化部分税费政策,下半年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再延续、优化、完善一批到期税费政策,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税费负担,精准支持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2.2万亿元。推动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等融资增信支持,全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新增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1.31万亿元、同比增长8.67%。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持续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工作,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企业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二是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支持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37.9%。出台支持国家电影事业发展等税费优惠政策,推动提振服务业消费。着力构建重点城市流通网络,建设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新增支持10个城市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不断畅通物流网络。新增支持15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增强城市韧性。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全年各地共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3.7万亿元,累计支持项目超过3.5万个,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全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并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引导制造业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制造业领域相关专项资金作用,着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台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进一步降低相关重点产业链企业税负水平。
四是不断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延续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优化调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等,推动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延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大幅提高本专科生、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额度上限。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及时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6.83亿元,社会保障进一步兜牢兜实。增发1万亿元国债,专门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100亿元,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等。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进一步增加,优先用于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实施新一轮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政策,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六是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落实完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补助政策,将12个城市纳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范围,加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力度,加强生态系统治理和保护,支持开展7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林草、矿山、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